當隨機殺人成為日常,司法體系還能讓誰安心?

日期:2025-10-03 19:35:57 人氣值:3843
當隨機殺人成為日常,司法體系還能讓誰安心?

(圖:pexels攝影師:cottonbro studio)
瑩響力新聞—范振家(管理學博士)

苗栗市中正路驚傳隨機殺人案,一名11歲女童放學回家,卻在斑馬線上迎來兇殘刀光。母親悲痛哀問:「不能根治嗎?這樣大家怎麼安心?」—這不只是她的哭喊,更是全體社會的質問。

更諷刺的是,嫌犯邱姓男子十年前就曾隨機砍人、挾持人質,甚至企圖殺警,最後僅判八年八月。如今出獄未久再度犯案。請問,這是司法的「矯正」?還是「延遲再犯」?難道我們的矯正體系,只是在「冷凍」危險人物,等刑期到了再交還給社區?

量刑輕縱,形同縱容

台灣的量刑文化一向「仁慈」,彷彿犯罪者的人權才是唯一信仰。可對於已展現高度暴力傾向者,輕刑不就是縱容?十年前的邱嫌已證明自己是高危險犯,卻仍能輕易重獲自由。那麼我們的法律,究竟保護的是無辜百姓,還是「累犯的第二次機會」?

精神醫療與社區安全的斷層

邱嫌長期酗酒、吸毒,精神狀態失衡,鄰居早就看在眼裡。他是社區「不定時炸彈」,卻缺乏任何有效監控。現行精神衛生法雖規範強制治療與追蹤,但執行往往乏力。刑滿出獄後的高危險者,幾乎就是「放生」。醫療端與司法端各自為政,結果就是由社區居民承擔全部風險。

社會安全網?還是政治口號?

近年來,隨機攻擊案件層出不窮:捷運隨機殺人案、台南女童割喉案、新北隨機砍人……幾乎年年都有血淋淋的案例。每一次事件後,政府總會信誓旦旦喊出「強化社會安全網」。然而十年喊下來,安全網究竟補了多少漏洞?還是永遠停留在記者會的口號?

參考他國經驗:我們的差距

台灣若真的想要避免「歷史重演」,不妨看看其他國家如何應對:

日本:在秋葉原隨機殺人案後,警方加強對高風險個體的追蹤,並且在街頭擴大警力與監視系統配置。地方政府也建立社區舉報平台,異常行為能被即時掌握。
英國:對於具高度危險性的暴力罪犯,會施行「延伸刑期」或「不定期刑期」,直到專業評估確認風險降低,才可能釋放。出獄後仍須接受社區矯正與電子監控。
美國:部分州針對累犯與高風險罪犯有「三振法」,第三次重大犯罪即終身監禁。此外,性暴力與高危險罪犯出獄後,必須登記在案,並受居住地社區通報監控。
反觀台灣,每逢事件爆發,只會喊「檢討」與「安全網」,卻沒有任何實質制度到位。國外可以做到「預防」,我們卻總停留在「善後」。

必須立即改革,是時候讓司法「硬起來」:

提高重大隨機暴力犯罪刑期,確立社會底線。
建立再犯風險評估與假釋限制,高風險個案不得輕易釋放。
醫療與矯治銜接,避免「出獄即失控」。
社區通報與防護制度化,讓居民有保障,不再孤立無援。誰來保護善良百姓?
我們一再強調「矯正」「更生」,卻忘了人民最基本的「安全人權」。當一個小女孩只是走在回家的路上,卻要用血與恐懼換來政府再一次的「檢討」,這樣的司法體系還能讓誰安心?

司法若不硬起來,社會將永遠活在恐懼裡。當「不能根治」成為司法代名詞,人民就只能自求多福!

   專題稿 瑩響力 觀點
 

瑩響力傳媒(影響力傳媒)

信箱:yingfluence99@gmail.com
電話:0935-575-835
Line-ID:@yml8086c

Amor Anchor,智慧與溫暖同行!」
「用智慧連接你我,讓愛傳遞每一則新聞。」

AI新主播,為你播報愛與世界的每一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