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65億元的代價─我們如何成為詐騙的「理想獵物」

日期:2025-08-30 12:50:16 人氣值:405
565億元的代價─我們如何成為詐騙的「理想獵物」

(圖:pexels攝影師:Gera Cejas)
瑩響力新聞—范振家(管理學博士)
根據政府公開資訊「打詐儀表板」統計,今年1至7月,全台因詐騙流失的金額高達 565.54億元。

這不是冷冰冰的數字,而是一棟棟房子消失的頭期款、一代人積攢的退休金、一個家庭多年打拚的夢想,甚至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,在短短數月間被徹底掏空。換算下來,平均三個人裡就有一人曾經受騙;換句話說,詐騙不再是「別人的事」,而是隨時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現實。

我們習慣把受害者貼上「怎麼那麼傻」的標籤,好像只要夠聰明、夠謹慎,就能免疫。

但真相是:詐騙者比我們想像的更懂人性。他們不是隨便撒網,而是像獵人一樣,細心描繪每一個可能獵物的生活軌跡,再依照不同的年齡、收入、甚至上網習慣,設計出一套套精準到位的陷阱。

你以為自己不是目標嗎?

18 到 39 歲的年輕人,以為自己熟悉網路、懂得分辨真假,卻常常在購物或解除分期的騙局中落馬。30 到 59 歲的社會中堅,工作與收入都穩定,理應最「不容易被唬」,但他們恰恰因為追求更高報酬,成了投資詐騙的常客。

時間也有玄機。晚間七到九點,剛結束一天忙碌,想要放鬆刷刷手機,警戒心最薄弱;金額也經過計算,大多壓在一萬元以下—足以讓人心痛,卻又不至於馬上報警。

這不是運氣不好,而是一場精心安排的「人性算計」。

三種常見劇本

第一幕:專業老師的誘惑。

投資群組裡,一個「老師號」分享專業分析,底下留言一片叫好。你以為是找到致富捷徑,其實只是水軍在唱雙簧。

第二幕:限時好康的陷阱。

社群平台上一件「超值」商品,還附帶買家熱烈好評。學生、長輩往往一時衝動下單,結果貨不對版,或乾脆石沉大海。​

第三幕:緊急時刻的勒索。

一通電話告訴你「帳號有問題」「親友急需用錢」,加上時間壓力,往往讓人顧不得查證,直接照指示匯款。

這些劇本都在提醒我們:詐騙不只是技術,它是一門心理學。

如何不當劇本裡的角色?

與其相信自己不會受騙,不如承認「任何人都有可能」。然後,養成幾個小習慣:

先慢五分鐘。

凡是要你「立刻」做的事,最該慢下來。打一通官方電話、搜尋一下關鍵字,常常就能揭穿。

畫下金額底線。

設定一個規則:陌生要求轉帳超過某數字,無條件暫停並查證。即使是熟人,也要透過其他管道再確認。

不被單一資訊包圍。

投資、購物都要跨平台比對,不要陷在同一個群組或網站裡,被假共識包圍。

守住自己的資料。

少在社群曝光生日、住址、理財習慣。資訊越少外流,詐騙的劇本就越難「量身訂做」。

不只是個人戰爭

我們固然可以靠自律防身,但別忘了,對手並非零星的罪犯個體,而是跨國化、產業化、分工精細的犯罪集團。

當個人僅憑一己之力孤軍奮戰時,終究難以對抗這樣的龐大機器。因此,社會與制度的防護更顯得不可或缺。

無論是透過 AI 與金融監理合作,強化資金流的即時追蹤,抑或是將「數位與金融安全素養」納入教育核心,都是打造「集體免疫力」的關鍵工程。

只有當全民都具備警覺與系統能即時攔阻,詐騙的攻勢才不會輕易攻破。

詐騙不是遙遠的新聞,而是潛伏在每一次滑動螢幕、點擊連結的瞬間。差別只在於,你是否在那五分鐘裡多想了一層。

我們無法阻止詐騙存在,但可以決定自己不當劇本裡的角色。當全民都學會把「慢」當成習慣,把「查證」當成本能,獵人再精密的佈局,也只能落空。

   觀點 瑩響力 專題稿
 

熱門新聞

推薦新聞

瑩響力傳媒(影響力傳媒)

信箱:yingfluence99@gmail.com
電話:0935-575-835
Line-ID:@yml8086c

Amor Anchor,智慧與溫暖同行!」
「用智慧連接你我,讓愛傳遞每一則新聞。」

AI新主播,為你播報愛與世界的每一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