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馬線是保命線,不是送命線!

日期:2025-07-21 14:45:40 人氣值:405
斑馬線是保命線,不是送命線!

(圖:pexels 攝影師:Kaique Rocha  )
瑩響力新聞—范振家/管理學博士
近日台北市市區道路,一名醫師在通行斑馬線時,遭公車撞擊輾斃,令人震驚與悲痛。肇事駕駛為63歲、駕齡逾15年的資深駕駛,初判因視線遭A柱遮蔽、轉彎未確實停等釀禍。這不是一起惡意的撞擊事件,卻是一場可以預防卻未被預防的悲劇,無奈再次顯示出台灣交通制度與文化的多重失靈。

事發當下,行人小跑步通過斑馬線、公車轉彎速度不快,雙方皆為年長者,或許都認為「對方應該會看到我」;但這樣的「互信假設」在缺乏制度保障的環境中,只會變成互害。在台灣,「經驗判斷」長年取代了「制度規範」,即使是受過完整訓練、工時正常的駕駛,也可能因為少做了一個「停等」動作而奪走一條人命。

交通工程失靈,讓風險成為制度的一部分

事故現場鄰近總統官邸,本應是嚴格控管的高安全區域,卻無斑馬線專用號誌、無強制停等標線,更未見先進輔助設施如A柱盲區偵測、內輪差警示器等。這顯示我們的交通工程,未將「視線盲區」納入風險管理,更無針對大型車轉彎高風險區域制定強化設計指引。

台灣每年因轉彎大型車撞擊行人釀成的死亡事故屢見不鮮,卻始終缺乏制度化的應對策略。這不是科技問題,而是政治與行政的怠惰。

交通教育與執法,仍停留在口號與選擇性執行階段

客運車業者事後承諾加強教育訓練,但問題在於,每月駕駛教育早已例行化、標準化,無法有效內化為駕駛行為改變。當「左轉必停」變成口頭提醒而非動作反射,教育就淪為儀式。

此外,執法單位雖時有取締「未停讓行人」,但多數為人為取締模式,缺乏常態性與強度。若無全面系統性執法(科技執法)與高額罰責,再多標語都無法讓駕駛真正意識到「行人優先」不是口號,而是法律與生命的邊界。

行人不是被動等待駕駛「讓」的對象,而是道路使用者的主體

本案中,行人醫師依規定走在斑馬線上,卻仍成為道路上的犧牲者。這說明即便是在「最有保障」的通行位置,行人仍要用跑的,仍無法安心通過。斑馬線如果無法兌現行人優先的基本保障,那它就是社會制度對人民的最大謊言。

制度必須兌現公民的「安全過路」承諾

請主管機關莫再以個案敷衍回應,讓我們正視每一起事故背後的制度缺口,徹底重建一個對行人真正友善、安全、可信賴的交通環境。唯有如此,方能守住每一位市民「平安過馬路」的基本尊嚴!

   觀點 瑩響力 專題稿
 

熱門新聞

推薦新聞

瑩響力傳媒(影響力傳媒)

信箱:yingfluence99@gmail.com
電話:0935-575-835
Line-ID:@yml8086c

Amor Anchor,智慧與溫暖同行!」
「用智慧連接你我,讓愛傳遞每一則新聞。」

AI新主播,為你播報愛與世界的每一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