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南成醫幽門桿菌恐致腸胃潰瘍青少年需警覺

日期:2025-09-10 18:53:29 人氣值:658

波新聞─翁順利/台南

台灣民眾感染幽門桿菌造成消化性潰瘍的病症,相當普遍,台南成大醫院臨床發現有越來越多個案為青少年,甚至有受到家族影響,有待民眾改善生活起居和及時準確就醫。
一位15歲青少年因黑便、嘔吐、臉色蒼白及頭暈等症狀就醫,檢查發現嚴重貧血。接受輸血及藥物治療後,仍持續嘔吐,吐出咖啡色嘔吐物,血色素在一天內由6g/dL降至4.9g/dL(標準數值11至13),緊急輸血後將病患轉送至成大醫院。病患抵達急診時,臉色蒼白、心搏速度偏快,小兒急診醫師立即輸液補充,檢測血色素為7.3g/dL。
患者住院後安排胃鏡檢查,發現十二指腸潰瘍出血,醫療團隊立即進行腎上腺素注射及雙極電燒止血術,病情逐漸穩定。3日後進行胃鏡追蹤檢查,顯示潰瘍已止血,而胃部呈現結節性胃炎,病理切片及幽門桿菌檢查結果均顯示為幽門桿菌感染,病患接受四合一抗生素療法治療後,症狀完全改善。因他的祖父曾有胃出血的現象,因而推測彼此有關連性。
成醫小兒肝膽腸胃科羅筱淯醫師說明,幽門桿菌感染者約有10%至20%的風險發展成消化性潰瘍,約1%至2%可能發展為胃癌。研究顯示,70%的胃癌與幽門桿菌相關,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。全球約有半數人口感染幽門桿菌,不可不慎。
她指出,兒童及青少年幽門桿菌感染的臨床症狀多樣化,臨床表現可能不典型,常見症狀包括慢性腹痛、腹脹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等,有時與其他常見腸胃疾病相似。嚴重感染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出血,出現黑便、嘔血及貧血等症狀,若未及時治療,可能因潰瘍出血、穿孔導致病況危急。
羅筱淯強調,若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幽門桿菌感染,兒童及青少年的預後大多良好。若未及時治療,可能導致慢性胃炎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,甚至增加胃癌風險,治療後仍應定期追蹤,以確保完全根除幽門桿菌。

 

熱門新聞

推薦新聞

瑩響力傳媒(影響力傳媒)

信箱:yingfluence99@gmail.com
電話:0935-575-835
Line-ID:@yml8086c

Amor Anchor,智慧與溫暖同行!」
「用智慧連接你我,讓愛傳遞每一則新聞。」

AI新主播,為你播報愛與世界的每一刻。」